近日,丹江口法院习家店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本剑拔弩张的僵局,在法官的耐心疏导下,最终以双方握手言和画上句号。

2017年,王某向陈某借款5万元。此后几年,随着利息累计和借条更换,借款金额逐渐增至65,000元。2023年,原告手持一张2022年出具的1万元借条诉至法院,要求王某偿还剩余的1万元欠款。而王某的辩解却与原告说法大相径庭:“我已经通过微信转账还了41,000元,剩余的钱已用现金结清,不存在还有1万元借款的情况!”
法官杨雪芹受理案件后,为了核实真相,先是联系了王某提及的现金还款见证人,逐一核对还款时间、金额等细节;随后又调取了王某的微信转账记录,固定转账事实。经多方查证后证实,王某确实尚有1万元欠款未还。
调解之初并不顺利。“1万元欠了好几年了,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要求他立即还钱。”陈某态度坚决。而王某一听“还款责任”就情绪激动,表示自己一分钱没有。法官在进一步了解后得知,王某白天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家中还有需要专人照料的妻子,家庭经济本就捉襟见肘。“如果简单下判,王某无力承担还款责任,只会让这个困难家庭雪上加霜。”承办法官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兼顾法理与情理的解决方案。
法官先单独约谈陈某,耐心分析利害关系:“陈某,我理解你的难处,但你看王某的实际情况,他确实没有一次性还款的能力。如果现在判了,他拒不履行,你申请强制执行,可能还是一分钱都拿不到,反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不如咱们商量一个稳妥的还款计划,让你能实实在在拿到钱。”
为了不耽误王某打工,法官又采用“错峰调解”的方式,利用下班后的晚上时间,一次次与王某沟通联系,一边安抚王某激动的情绪,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法明理:“老王,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证据已经明确你还有1万元没还,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你说你还了现金,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如果真到了强制执行阶段,不仅影响你的征信,还可能影响你找工作,对照顾妻子也不利。”
法官还特意拿出相关法律条文,逐字逐句给王某讲解举证责任和诉讼风险,结合类似案例告诉他:“不是你说还了就等于还了,法律讲的是证据。但我们也考虑到你的家庭困难,只要你有还款的诚意,咱们可以和陈某协商降低还款金额,把压力降到你能承受的范围。”
一次、两次、三次……法官的耐心劝解像春风化雨,慢慢融化了双方的隔阂。王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责任,情绪平复下来:“法官,我不是故意不还,就是实在没能力一次性拿出来。”陈某也被法官的执着打动,看到王某的家庭困境后,态度渐渐缓和:“法官,您这么费心,我也不是不通情理,少还点也行。”
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当晚,王某就联系亲戚凑齐了3000元;第二天,原告自愿撤回起诉,这起纠纷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落幕。
这起案件的调解经历,也让这位去年刚到法庭的年轻法官更加体会到,基层法庭办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每一件都是关乎生计的大事。比起一纸冷冰冰的判决,能在夜色里多等一会儿、多讲几句贴心话,让奔波的人少些烦忧、让困难的家少点负担,才是对“司法为民”最好的诠释。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司法裁判不能只见条文不见人,当法官真正走进当事人的心里,解开的不只是案件的“结”,更是老百姓对司法信任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