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院同志特意跑这么远来我家开庭,还处处体谅我的身体,这份心意我记在心里了!”在被告刘某家中,刚刚签署完调解协议的他,向承办法官向晶鑫表达感谢。客厅主墙上,一枚鲜红的制式国徽在柔和的灯光下熠熠生辉,不仅见证了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的圆满化解,更将司法的温度深深镌刻在当事人心间。

周某与刘某本是熟人,刘某向周某借款2.5万元并约定还款期限。约定时间已过,周某多次催要无果,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刘某告至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拿回借款。法官在接手案件后了解到,刘某因病身体不适,无法前往法院应诉,为保障其诉讼权益,法官决定启动巡回审判程序,把法庭“搬”到刘某家中。
开庭当日,法院工作人员携带案卷材料及制式国徽,在对现场环境进行评估后,工作人员在刘某家客厅主墙面规范悬挂国徽,一个简易却不失庄严的临时法庭迅速搭建完成。庭审中,法官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推进,耐心听取双方陈述,从法理和情理两方面进行调解,引导双方理性沟通。当周某情绪有些激动,提及借款拖延的困扰时,法官耐心安抚:“我理解你的着急,但咱们先听听刘某的情况,大家互相体谅,才能把问题解决好。”转头面对刘某时,法官又温和地引导:“你有困难可以说,但也要考虑周某的处境,法律上讲,借款到期应当偿还,这是明确的义务。”法官的耐心像一剂“润滑剂”,慢慢化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刘某也表示,自己并非故意赖账,而是身体不好,家里也困难,才没能及时偿还借款。

经承办法官耐心沟通,聊天谈心拉家常,被告重拾对生活希望,积极主动与原告沟通,双方最终就还款期限与金额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这起“上门开庭”的案件,只是丹江口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的诉讼需求,无论是在田间地头搭建临时法庭,还是在病房床头倾听当事人诉求,丹江口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将巡回审判、上门服务作为便民利民的重要抓手。国徽所至,不仅是法律的庄严彰显,更是司法温情的传递;审判所向,不仅是纠纷的依法化解,更是公平正义的贴心抵达。未来,丹江口法院将继续带着国徽“走近”更多群众身边,让司法的温度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公平正义以更便捷、更贴心的方式,照亮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