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社保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年了,各个单位跑了无数次,始终没能得到妥善解决。没想到来了综合治理中心,短短几天时间就解决了,还当场拿到了司法确认文书,真是太省心了!”近日,在丹江口市综合治理中心的法院服务窗口,当事人老李拿着刚签好的调解协议,对综合治理中心“一站式”解纷模式连连称赞。

这起困扰老李多年的劳动纠纷,涉及劳动合同、社保缴纳等问题,以往可能需要多部门来回查证、协调,如今依托综合治理中心整合的多部门协同力量,仅用3天就实现了案结事了,成为丹江口市“法院+综治中心”联动解纷的生动实践。
综治中心“牵线”打破部门协作壁垒
老李于2017年前长年在丹江口市某街道办下附属的养殖场工作,工作期间单位并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享受退休待遇,其个人出资12. 25万元以灵活就业身份补缴了社保。退休后,老李多次要求该养殖场补偿应由单位缴纳的社保费用,均协商未果。在听说综治中心可以多部门协同解纷后,遂前往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接收诉求后,综治中心迅速启动“邻窗办公联合调处机制。作为常驻单位的丹江口法院服务窗口,第一时间指派法官陈勇牵头处理,同时同步对接人社局和养殖场所在街道办,明确分工协同发力:法院负责法律指导和调解主持,街道办梳理老李历史工作情况,人社局汇总老李社保缴纳台账,避免了以往“各管一段、沟通不畅”的困境。
“以前处理这类纠纷,各部门信息不互通,当事人得拿着材料反复跑。现在我们在一个大厅办公,有问题当场沟通,档案数据实时共享,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驻点法官介绍,通过这种“平台统筹、部门响应”的模式,原本需要多部门辗转的纠纷,现在在综治中心就能实现“一口受理、全程跟进”。
多方协同“发力”凝聚实质化解合力
“我们也不愿意拖欠他的社保费,但现在公司账上实在没钱了。”养殖场负责人解释道。
“那么大个养殖场,咋能说没钱就没钱,这么多年一分钱都没给过我,就是“耍流氓'。”老李眉头紧锁。
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承办法官一边向养殖场负责人释明法律法规,阐明“为员工缴纳社保是公司法定义务”;一边安抚老李的激动情绪,引导其理解“留企业一命,才能保本金安全”,并向双方列举同类案件的解决方案,逐一分析利弊。街道办工作人员主动沟通,向老李讲明养殖场面临的实际困难,表达了积极解决问题的诚意,人社局业务骨干则从社保政策层面,详细讲解补缴、补偿的操作流程和政策依据。
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最终让双方放下分歧,自愿签订了调解协议:养殖场认可自身责任,承诺分期支付老李垫付的社保费用。街道办将继续跟进社保费用支付情况,人社
局为老李后续社保待遇落实提供政策指导。陈勇法官当场为他们办理了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彻底打消了双方对后续履行的顾虑。
协同机制“赋能”彰显基层治理效能
“以前处理劳动争议,光收集材料、协调部门就要半个月,现在3天就解决了,不仅省了时间,还避免了矛盾升级。”老李的感慨,道出了“法院+综治中心”联动模式的优势。
自丹江口法院在综治中心设立服务窗口以来,通过“咨询-调解-确认”的无缝衔接链条,已累计分流案件197件,其中80%以上的纠纷在综治中心就能实现实质性化解,平均解纷时间较以往缩短60%.未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则由综治中心窗口及时转交立案庭走立案诉讼程序。
“综治中心是基层治理的‘枢纽’,法院则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撑,两者结合能让分散的治理资源‘拧成一股绳’。”丹江口法院驻综治中心窗口负责人陈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充善“法院+综治”的联动机制,针对邻里纠纷、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等高频类型,制定标准化的协同解纷流程,让群众在“一个中心”就能解决“一串问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如今,在丹江口市综治中心,无论是邻里矛盾、劳动争议,还是合同纠纷,群众只要走进大门,就能通过法院服务窗口与多部门的协同联动,快速找到解决方案。这种“综治搭台、法院主导、部门协同”的模式,正成为破解群众“多头跑、反复跑”的有效路径,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更强的司法温度与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