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丹江口法院巧解工程款纠纷:既护农民工“血汗钱”,又解企业困局​

来源: 生态环境保护法庭 时间: 2025-10-20 11:10 点击量: 1151

“这钱拖了四年,工人工资发不下去,我这心里比火烧还急!”近日,在丹江口市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法庭内,原告詹某攥着手中的工程结算单,声音里满是委屈与焦急。而对面的被告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也满脸无奈:“管理费没扣、酒都抵了账,我真没欠他钱!”场围绕9万余元工程款的纠纷背后还牵扯着农民工工资兑现、“假酒”抵账的二次矛盾。

一波三折:工程款拖四年,“假酒”抵账添新愁

四年前,詹某与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携手承接了凉水河镇某工程项目。工程顺利竣工公司尚欠詹某93,082元工程款未支付,这笔钱迟迟拿不到手,导致詹某欠着一群农民工的“血汗钱”无法兑现。多次找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协商无果后,詹某只能一纸诉状将对方公司告上法庭。

原告将酒搬到法庭.jpg

本以为是简单的工程款拖欠案,庭审中却再生波澜。张某辩称,自己未支付的款项根本没有9万多元,且工程款里应扣除管理费,剩余款项已用白酒抵偿可詹某当场拉来几箱白酒,情绪激动地“这酒是假的!欠钱不还还拿假货坑我,哪有这种道理?”张某辩解道:“我自己喝的酒怎么会是假的?”尴尬的是,双方都拿不出证据证明“当庭的酒就是当初抵账的酒”,原本的工程款纠纷,又添了一笔“假酒”争议,庭审一度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却敏锐地察觉到,这起“小案”背后藏着大民生——若纠纷久拖不决,农民工的工资便没了着落。“不能只盯着原被告的矛盾,得把农民工的权益放在第一位。”法官暗下决心,要尽快找到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情理交融:法官耐心疏导,对抗变协商

“大家先冷静下来,争议金额不算大,可拖下去对谁都没好处。”眼看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承办法官先稳住局面,一边翻阅卷宗梳理案情细节,一边分头与两人沟通。面对詹某,法官体谅他“欠着工人工资”的难处;面对张某,法官也理解企业经营可能遇到的困境,同时点明“及时解决纠纷才能避免更大损失”。

生成法官调解漫画 (3)_副本.jpg

“其实我也不是非要咬着9万多不放,只要能尽快拿到钱给工人发工资,少要点也行。”在法官的疏导下,詹某先松了口。这句话成了调解的转折点,张某也随之表示愿意重新对账。

法官趁热打铁,当场组织双方核算:扣除约定的管理费后,被告实际尚欠原告73,556元,这个数字得到两人一致认可。而最棘手的“假酒抵账问题,经过法官居中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各自承担酒水抵账金额50%。一番算下来,被告还需支付詹某58,000元工程款,双方当场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

小案不小办:“双赢”背后是司法温度

“太感谢法官了!终于能给兄弟们发工资了!”走出法庭时,詹某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连连向承办法官道谢。张某也松了口气,坦言这次经历给了自己一个教训:“以后不管是对账还是抵账,都得留下凭证和照片,免得再惹麻烦。”

“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承办法官事后表示,这起案件看似标的不大,却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正常经营。法庭秉持“一件事一次了”的原则,既避免了农民工“流汗又流泪”,又防止企业因后续强制执行陷入经营困境,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下一步丹江口法院将继续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如我在诉”的理念,公正高效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促进当事人及时履行,为辖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法治保障